《严凤英》:当马兰遇上七仙女,黄梅戏里藏着一生风骨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电视剧《严凤英》的终章,马兰身着洗得发白的戏服,在空无一人的排练场唱完这句《天仙配》,灯光渐暗时,她抬手抹了下眼角,那抹身影与戏台上的七仙女、台下的严凤英彻底重叠。30余年过去,这部剧早已超越“人物传记”的范畴,它用黄梅戏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电视剧《严凤英》的终章,马兰身着洗得发白的戏服,在空无一人的排练场唱完这句《天仙配》,灯光渐暗时,她抬手抹了下眼角,那抹身影与戏台上的七仙女、台下的严凤英彻底重叠。30余年过去,这部剧早已超越“人物传记”的范畴,它用黄梅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当马兰饰演的严凤英,身着粉色戏服站在舞台上,亮开嗓子唱出这句《天仙配》选段时,屏幕前的观众恍惚间分不清:这是黄梅戏宗师严凤英重生,还是戏骨马兰在借角色传魂。30多年过去,电视剧《严凤英》依然是黄梅戏迷心中的“白月光”,它
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我国囊括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和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的第一人。2007年,马兰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马兰是一位才华横溢、功底扎实、唱做俱佳、生旦齐能的演员
景海鹏第四次上天,张陆是女航天员,王亚平居然又上去了——这组合,像极了老带新打团战,一个老将带两个新人,但这次不是练手,是直接上硬核操作。
我第一次听黄梅戏,是在安徽乡下的奶奶家。夏夜凉床上,奶奶摇着蒲扇哼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调子简单却抓人耳朵,我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后来走南闯北,才发现全中国都能找到黄梅戏的知音——这让我很好奇,一个来自安徽湖北交界处的民间小调,怎么就唱遍了全国?
情感认同能替代历史事实吗?这个问题直接触及了这场争议中最核心、也最令人深思的矛盾。正确观点是:情感和情绪绝不能替代或篡改历史事实。 湖北方面承认安徽的贡献,是基于史实的理性态度,安庆方面不承认湖北的起源贡献,而用地方情感来覆盖复杂历史进程的做法,确实是值得商榷
黄梅戏,名字里就带着“黄梅”二字。黄梅,是我湖北黄冈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长江北岸,自古多雨,每逢梅子黄时,江水泛滥,百姓流离。可正是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最柔软、最坚韧的声音——采茶调。
当不少传统戏曲剧种困于“台下少人看、台上缺新戏”的困境时,黄梅戏《天仙配》却从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至今,60余年常演不衰,甚至成为海外观众认知中国戏曲的“名片”。同样是传统剧目,为何《天仙配》能突破时空限制,成为穿越时代的经典?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与传播策略,或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传说黄梅戏的雏形是当地的采茶调,在劳作的茶农口中传唱,后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早期,黄梅戏多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为舞台,艺人们用简单的道具和质朴的表演,为百姓们带来欢乐与慰藉。这种接地气的表
2024年初,一场黄梅戏专场演出在安徽大剧院落幕时,压轴出场的,依旧是那个身穿水袖、唱腔婉转的女人——吴琼。60多岁的人了,仍然气场全开,台下掌声雷动。
心里五味杂陈。”6月19日的合肥雨水不断,在合肥市庐阳区桐城路140号安徽省文化厅宿舍3栋302的房间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之子王小英正在整理父母的遗物,面对记者的来访,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承载生活印记的老宅的眷恋。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一个蚀刻着